双杰电气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5.64亿元,同比上升0.54%;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上升11.35%;扣非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上升19.7%;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8.9亿元,同比下降16.88%;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006.58万元,同比下降32.0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795.24万元,同比下降51.29%;负债率70.44%,投资收益-988.29万元,财务费用2476.87万元,毛利率20.0%。
(原标题:浚县访古:辛村卫国墓和隋唐黎阳仓|访古)
翟德芳/文 看罢安阳的诸般博物馆和古代遗迹,我驱车向南,目标是郑州。但路上我还要停留一站,这就是浚县。浚县属于鹤壁市,我之所以要到此地,不仅是由于我的同班同学、长期在河南省考古界工作的张玉石兄推荐我去看这里的黎阳仓遗址,还由于我在大学时就读过《浚县辛村》这本由郭宝钧先生撰写的考古报告,牢牢记住了浚县这个地名。不过,实践证明我对这里还是缺乏了解,最直接的证据,是我连“浚县”的名字都没有读对。我一直以为,浚县的“浚”就读jùn,在路上看过路标的读音,才知道应读xùn,这么多年,我都是读错了!
浚县小史
浚县历史悠久。殷商时期,此地称黎,为殷商畿内之地。西周春秋时属卫国。西汉高祖时设黎阳县,是浚县设县之始。东晋永和七年( 351 ),置黎阳郡,辖黎阳县。隋开皇三年( 583 ),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十六年复置黎州,辖黎阳县。大业二年( 606 ),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武德二年( 619 ),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贞观十七年( 643 ),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政和五年( 1086 )升通利军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皇统八年( 1148 )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名浚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四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沿袭至今。
卫河大桥和浚县城楼
历史上,黄河故道流经浚县。 1800 多年前,曹操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浚县西南部“遏淇水入白沟”,从而使淇河脱离了黄河,流入它的故道白沟。曹操创修的白沟水运工程为后来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卫运河的前身,即卫河)打下了基础。
浚县古城中复建于康熙时期的文治阁
隋代永济渠修成后,浚县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境内古代遗迹甚多,重要的如大伾山、浚县古城。大伾山虽然海拔只有 135 米,但因当年大禹曾经登临,被载入《尚书•禹贡》篇中,历来被称为“禹贡名山”。浚县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名胜古迹 300 多处,至今仍保存有卫河大桥、城墙、钟鼓楼等多处古代建筑,与古城外的大伾山、浮丘山及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共同构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优美画卷。
辛村卫国墓:由小至大的发现
1932 秋,浚县辛村农民刘玉下雨时在家没事可干,在自家门口望着院子里的雨水犯愁。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雨下个不停,院子里的地面却相当干燥。然而,平时不下雨时,这片地面却异常潮湿。刘玉百思不得其解,便对这块奇怪的地方进行挖掘,结果发现地底下竟是一座大墓。墓里挖出大大小小的铜器有几十件,他将铜器卖给古董商,一夜暴富。后来刘玉的秘密被别人得知,于是整个村庄挖墓成风。此举又被土匪得知,杀入村庄,给辛村的民众带来灾难,也让刘玉一贫如洗。
出土于辛村的“康侯簋”,其铭文记载武王伐商、康叔封卫的历史
考古学家得知此事,正在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河南籍考古学者郭宝钧等人,移师 60 公里来到辛村,在这里陆续清理了西周墓葬 70 余座,包括大型墓 8 座、中型墓 11 座、小型墓 54 座,以及车马坑 28 座。出土的青铜器有鼎、簋、爵、彝等礼器,戈、矛、戟、钩戟等兵器,斧、凿、削等生产工具,辖、轴、轭、衡、镳、当卢等车马器。还有生活类陶器、玉器、骨器、竹器等。
铜器上的铭文说明这是卫国贵族的墓地,年代从康叔受封到卫国灭亡,约当公元前 11 世纪到前 8 世纪。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历史、葬制、车制及西周时代戈戟的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这批文物后被运至台湾,被称为“浚县彝器”。
庞村出土的西周时期兽面纹铜甗
辛村本属浚县,后来划归鹤壁市区。辛村墓地在 2017 年重启大规模考古发掘,遗址以辛村中心,范围涉及淇河南北两岸多个村庄,包括庞村、刘庄等,面积近 10 平方公里。铸铜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点、平民墓地、卫侯公墓区等一系列重大发现,使这里由单纯的墓地,确认为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遗址。
辛村遗址发掘现场
辛村遗址发掘的西周时期墓葬
2021 年开始的考古发掘,在辛村西南部发现半地穴式房子、窖藏坑、墓葬等遗迹,还发现商周时期墓葬 17 座,包含两座完整的铜器墓、 1 座玉器墓以及多座陶器墓。其中一座西周时期的中等贵族墓葬中发现包括铜鼎、簋、鬲、爵在内的 11 件青铜礼器,另有戈、矛等兵器以及铜削、玉器、仿铜陶礼器。墓主头向朝南,墓葬填土及腰坑各殉1条狗,二层台北端有 2 个幼年个体的殉人,另外还采用了猪、牛、羊三种动物祭祀。根据《周礼》,这属于“太牢”一级的祭品。另一座铜器墓被盗严重,仅出土一组仿铜陶礼器。根据墓道填土堆积及陶片,墓葬被盗时间大约为春秋中晚期。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卫懿公好鹤失国有关,当时卫都东迁,戎狄进入该地区,曾进行大规模洗劫。
庞村出土的有“白”字铭文的西周时期铜簋
庞村出土的西周时期铜爵
发掘者认为,辛村的早期堆积居葬一体,墓葬多有腰坑、殉狗,出土器物组合以鬲、簋、罐为主,具有浓厚的商代风格,应属殷遗民居住地。据《左传》记载,周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分封建国,分给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使这七族殷遗民成为卫国臣民。鹤壁辛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再次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
黎阳仓:与大运河同命运的粮仓
黎阳仓是隋代著名粮仓之一,它的设置和使用对隋王朝的国运影响巨大。《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这是黎阳仓建置之始。随后,由于南北运河的开通,黎阳仓成为隋炀帝经略东北边境的物资供给后方基地。
黎阳仓在大运河的位置
2011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机构对文献记载中黎阳仓的位置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确定浚县城关镇东关村前街东关囤上遗址就是黎阳仓遗址。 2011 年 12 月,开始了对黎阳仓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黎阳仓仓城城墙与护城壕、 3 座隋唐时期仓窖遗存、隋唐时期专用漕渠(南端),北宋时期大型建筑基址 2 处,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灰坑、道路等。
黎阳仓与黄河、永济渠、黎阳城的相对位置。
黎阳仓城依山而建,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 260 米,南北残长 300 米,周长约 1100 米,仓城城墙为夯土筑成。在仓城北部中段发现一处漕运沟渠遗迹,南北向,口宽约 8 米,与仓窖的地层年代一致,渠的南端发现有砖砌残墙遗存。在沟渠西北侧,勘探出一东西长 40 米、南北宽 25 米的夯土台基。从仓城的总体布局推断,仓城的西北部应为粮仓漕运和管理机构位置所在。
黎阳仓遗址平面图
目前已探明储粮仓窖 84 个,口大底小,皆为圆形;口径大小不一,小的约 8 米,大的约 14 米,大多在 10 米左右;窖底距现地表最浅约 3.8 米,最深约 7 米。已发掘清理的 3 座隋代仓窖直径均约 8 米,其中C 6 窖口直径约 12 米,窖口至窖底现深 3.2 米,窖口周围清理出 12 个圆形或长方形柱础遗迹;C 18 窖口至窖底深约 2 米,在已解剖的南半部窖口半周发现有 5 个方形柱础,窖底中心有中心柱础遗迹。
黎阳仓窖遗址
仓窖满仓示意图
在遗址中部,于废弃的隋唐时期仓窖遗存之上发现一处具有大面积夯土基础的建筑遗存,清理出东西并列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之上有大量的砖、瓦和吻兽等建筑材料,其中带“官”字印戳的板瓦块多达近百件,都具备北宋时期的特点。推断地面建筑的年代应属于北宋时期,为当时的黎阳仓地面库房建筑。
黎阳仓城城墙及门道遗迹
黎阳仓西濒大运河的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非常方便,它不仅是隋炀帝东征辽东时的粮食和军用物资供给基地,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后来远征辽东时的大后方。黎阳仓等大型官仓,不单是粮食存储,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法器,皇室消费、赏赐,尤其是百官俸禄和军粮储备,更是无一不与粮仓相关。隋代大型粮仓数量多,库藏量大,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所无法相比的。据测算,黎阳仓的总储粮为 1600 多万公斤,可供 8 万人吃一年;而据《贞观政要》记载,隋代开皇时储存的粮食,足够 870 万户人口吃上 50 年。
黎阳仓城宋代建筑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
考古发掘证实,黎阳仓的最后湮没与黎阳城圮于黄河洪水及黄河河道南迁有关。仓城东墙及护城壕内的淤泥层和淤沙层,清晰地反映出当时黄河洪水逼近黎阳仓、淹没黎阳城的情景,这是对黄河泛滥最直观、最确凿的地层记录。“因水而兴、因水而亡”,随着黄河泛滥改道,大运河失去往日荣光,黎阳仓也逐渐成为废墟。
黎阳仓城被发掘、确认之后,作为隋代运河漕运的历史见证,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建立起保护公园。然而遗憾的是,现今的园区保护状况不好,遗迹保护设施大门紧锁,游人更是绝无仅有,我到此游观,不禁为之一叹!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股票怎么杠杆交易